在讀「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的過程中全球化的觀念正快速的在我的腦海裡發酵,雖然日常生活中就不知不覺的在獲取資訊,偶而也會到圖書館看些電腦叢書和商業週刊,然而卻沒有比這本書帶給我這麼多的啟發和想法,這讓我慌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這一場全球化的競爭中我也有參予嗎?有的話我該定位於哪裡,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所帶給我個人的衝擊,所以把這本書讀完就成為了我目前的首要工作,看看作者怎麼說也看看作者怎麼想,讓作者帶領我航向這個充滿新奇的世界。

     本書在一開始的封面就說:「把握這個趨勢、在21世紀才有競爭力」,而這樣的趨勢是離不開網路的,因為有了網路使得天涯若比鄰。為什麼作者認為世界是平的呢?作者認為有所謂的十輛推土機,分別是:柏林圍牆的倒下、網景(Netscape)的上市、工作流軟體、開放資源碼、外包、岸外生產、供應鏈、內包、資訊搜尋及輕科技「類固醇」將這世界抹平了,其中網路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及角色,從以前的「網網不互聯」到現今的「網網互聯」,這過程中當然需要許多技術和軟硬體的開發,當這平台形成之後世界抹平的速度是以超頻的速度變化著,改變了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

     我在google的搜尋瀏覽器上打上了這本書的書名結果一大堆的相關字串出現在我的眼前,約有12,600,000項符合世界是平的的查詢結果,共費0.15 秒。我想世界上的某個地方可能也有和我一樣的人,遇到要繳交讀書心得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的人,所以資料的收尋時間才會那麼短,也感謝所謂的搜尋引擎排名工程師讓我可以快速的找到我所需要的資料,我也無意間的發現某一個網站提供本書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演講影片,我把它download下來觀賞此時作者在我正在我的面前對我演講,我與他的距離不再是好幾百公里遠而是那麼短短的幾公分,這終於有機會讓我一窺作者的面貌,彷彿我置身於麻省理工學院一樣,因為世界是平的!

     作者為什麼說他要寫一本「世界是平的」的書呢?其實是因為作者的朋友關係,作者所認識的朋友來自四面八方且多半是關於資訊相關的,他只是轉述他的朋友所告訴他的,當作者四處訪問這些執行長、科技長、資訊長的時候,他們全都知道這秘密,而且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他們全都知道在發生些什麼,作者所知道的幾乎都是他們告訴作者的,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卻沒人告訴我們!天呀!正當我們到了一個需要眾多改變才能抵達所謂的進步時卻沒有人告訴我們!作者在演講中有提到我的軟體需要更新,我分析國際事務的架構需要更新要不然我可能會為紐約時報寫出什麼愚蠢的報導,由此可知作者也明白把自己的想法與觀念侷限在於某個範圍內是不能順應現在這個潮流的,所以作者才需要更新。經過作者反覆的思考與分析才寫下了這本書,他要給我們一個觀念一個順應時代潮流的觀念「世界是平的」,沒有什麼不會發生。朋友努力開拓你的生活圈吧!,因為世界是平的!

     世界到底是怎麼樣子被抹平的,作者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全球化1.0:可說是把世界的尺寸從大縮到中等,那個年代的全球化是由國家所帶領的。全球化2.0:這段時間的全球化是由公司全球化所帶領的,跨國企業進行全球化是為了市場、為了勞動力,在這段全球化的年代中,你是透過你的公司來進行全球化。全球化3.0:它將世界從小型縮成微型,同時抹平了全球的經濟舞台,這一年代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全球化並不是國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這些個體和團隊能將自己全球化的程度到多少,這個全球化的年代與全球化2.0和1.0都不同,將不會是只有少部份的人參與而是能夠隨時連上網路的個體和個人來參與,因為世界是平的!

     然而世界是平的但是卻也是傾斜的,這是我思考過後所得到的某一部分的結論,為什麼呢?因為立足點的不同,在印度、中國因為具備了許多優勢的條件因而許多如微軟那樣的大企業願意把他們的工作流外包與他們互相交換彼此之間的工作模式,把許多低附加價值的、需要大量勞力的外包給那些國家彼此各取所需,因而印度、中國可以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上,如同形成了一個聯盟。反觀其他國家呢,就會覺得許多的就業機會都跑到那些地方去了,情勢對他們來說是不利的,對他們來說是傾斜的。想要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也必須要具備有一些條件,可以讓彼此平起平坐的條件,當這些條件不在的時候當然也就失去了所謂的競爭力,印度在這方面可說是幸運的,天時地利人和印度幾乎都有沾到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渴望從貧窮的牢籠中逃脫出來,這可說是他們的動力來源,反觀台灣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能是目前台灣的最佳寫照,政治人物忙於政治,不知道人民真正的需要什麼,該負責的人卻沒已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最近台鐵的事故層出不窮人命成了輪下亡魂,「我們是佔盡了便宜,搶足了機會,卻誤盡了大事的一代,我們應該向孫運璿那一代說謝謝,表示懺悔,然後改過自新;我們該向下一代說抱歉,懇求他們再給我們機會,以繼承薪火,再創奇蹟,樹立典範。」:以上摘錄自商業週刊第953期的一段話,與我心有戚戚焉。

     摘錄作者說過的一些話:「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試著去平行化我們自己,我們都必須試著去改變我們的學習習慣,在這個高度資訊化的時代我們都應該學習去適應這個新平台,且能將自己全球化的程度到如何,而且更必須越來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並將自己置於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現在強調的是所謂的終身學習的時代如果停止學習終將會被淘汰,你我也是就連教導我們的老師也是,學習力就是生命力不是嗎?記得老師和我說過一句話「要創造被人利用的價值」,就是要我有個原動力不要停止學習。「所有我們過去二十年的IT革命,很抱歉必須告訴你,那只是暖身而已那只是在這個平台上鑄造、磨練、和傳遞那些新的合作工具而已,我們現在不過只是開始階段的尾聲而已,你現在即將看到的是真正的IT革命。」,一個人的思想會影響他的行為,而行為會影響個性,個性會影響命運,如果思想還是侷限在於一個框架的時候,他將感受不到這個時代的巨大變遷最後他的命運就是被這個洪流所淘汰給侵蝕掉。有很多的時候並不能單靠常識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這個全球化的大架構之下,針對這個常識愛因斯坦他有獨到的見解「所謂常識是人類祖先在長期累積的經驗中產生的想法與觀念。常識因此是值得被尊重的偉大生活智慧。然而,探索自然界的真理時,若拘泥於常識就無法超越祖先的智慧而往前邁進。更何況通往真理的科學神秘之門,通常只有我們突破常識時才會打開。」,誰都無法預料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但是事前的準備比事後的彌補要來的好多了。

     然而腳步跟不上全球化的那些人是否就永遠的悲觀了呢?套一句作者說過的話:「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失敗沒有悲觀的權力,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網路發展至今有太多太多的人因此而受惠,所以應該要有希望,不管這希望再怎麼渺小,只要肯播種,將來就有可能會長成大樹,實踐是檢驗成功唯一的路,縱使可能會失敗會被歷史所遺忘,但總是會找到出路的,那份希望將會繼續的傳承下去,直到整個世界。

     也許我會在某個網頁上看到我的文章被翻譯成其他的語言…….

                                                                                 因為世界是平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